查看原文
其他

纪念上山下乡52周年(汪惠华)

点击关注👉 知青情缘 2024-02-02



纪念上山下乡52周年 

 作者:汪惠华




  五月,以前俗称红五月。除了有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五一以外,还有五四,当年还有五七,五一六。六九年的五月十号,我们静安区千余名在校学生奔赴了黑龙江的克山,三天后,同样的徐汇区千余名学生也下乡去了这个地方。



  所以每年的五月,成了我们的纪念日。年复一年,今年来到了第52个年头。



   今年怎么个纪念呢?大家伙一合计,来一趟出游吧!



   五月二十一号清晨七时许,在下乡时的黑龙江兵团第54团的团旗引领下,我们聚合在人民广场,出发浙江桐庐三日游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桐庐县,距上海250公里,隶属杭州。丘陵地状,山清水秀,大多村庄掩映在群山之中。所以此行也可称呼为“上山下乡”。



   四小时车程,大巴上小憇,思绪时不时回望当年。这张相片是69年下乡头年赶到团部照相馆拍下的,时年十七岁不到点。


   广袤无垠的大地,连队的拖拉机正在进行春播。



  刚从学校出来的红卫兵小将有点意气奋发



   倏忽间,思绪被打断,桐庐到了,一代知青们来啦!



   纪念没有固定的仪式,但拍照留念是必不可少的。



   一年又一年,我们又趟过了一年,在浙西的山间,留下岁月的印痕。



   这俩哥们,一南一北,有些年未见了。



   十年下乡,十年留洋,马振康是上海滩的老克勒。



   老友重聚,除了相拥,就是情不自禁,翩翩起舞。(蒋家晶拍摄)



   浙江的水也清,亦亲。



   清水湾的留影,清纯,亲切。



   离开城市的喧嚣,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。



   翠竹扶风,碧绿生青。



  眼到之处皆风景,给人的感觉,除了适宜,还是适宜!



   上山下乡,上山在先,那我们就先上山吧。



  浙江的山不高,但青山如黛,绿水如画。(赵韶龄拍摄)



   腑瞰足下,远山朦胧,影影绰绰,连绵不断。(60团施金华拍摄)



  稍作休息,前面有个山洞。



   看是一个洞,实则似个“坑”。跌入“坑”里,左冲右突上下盘桓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。



活像当年铲地,这根垅,永远也铲不到头。



出洞如见天日,兵团战士们全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。



摄于五十年前的这张连队的上海部份男知青,当时都还是辛辛学子的年龄。



这台大小轱辘的拖拉机,就是当年的“宝马”,农田耕作,人员出行,全指望着它。


这张仅存的全连概貌,是才会计站在小学校的一个柴禾垛上拍的,当时我扶着他。正面竟然是个厕所,左边是连部,右边是女六排宿舍,大食堂依稀可见,大宿舍则只能依方向辨别了。其实就是连队的一个角,却涵盖了当年最重要的部分。



连部四大员,通讯员李向东,文书汪惠华,统计翁世杰,司务长桑传砚。这段经历并不长,却留下了永恒的纪念。



经过紫藤长廊,只觉一阵清凉袭来。



惆怅春归留不得,紫藤花下渐黄昏。



极尽温柔的紫花,伴随着我们穿越时光。



历史发生转折的六六年,那时的我。



七三年回沪途经北京,中间右边是北京同连战友孙和平和王健。



二十岁留下的倩影,如今斯人已去二位,留下的是连绵的思念。



这台巨型拖拉机是声名显赫的斯大林80,据说全团只有二台,干活时的马达声如洪钟轰鸣。我的身旁都是连队的老职工。



酒可是个好东西,当年无论老小,是个男人都离不了。



下酒菜不错,大口喝,可勁造!

推杯换盏,恍然间,生起时光倒流之慨。



复习一下酒劲,话匣子剖腹而出,老胡开始侃侃而谈。



  四个哥们,右边三个,十年春秋,在麦场扛了十年的麻袋。左边的长脚施伟民,也曾服役过麻袋班。今日重聚,已然全是爷们了。



  喝,不醉不休。干,今日无眠!



  上完山下乡,第二天大巴在山间盘旋,二小时后把我们带入掩映在九咆界山林中的上西村。



  山间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收拾的干脆利落。



  土房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都是这些新建小楼房。



  随处可见的民宿,告诉我们这里是渡假好去处。



  悠闲的假期人正在乡间的小道上遛达。



  层层梯田散发出浓郁的野趣



  麻鸭游戈,一阵嘎嘎,一阵欢快!



  襁褓里的婴儿,码的整整齐齐的柴禾垛,这才是山里人家的山里味儿。



  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,拾缀的刹辣斯清爽。



  浙西的乡野,果然处处风景如画。



  这里的瀑布,不慍不火,不急不喘,哗哗的笃笃悠悠。



  灵巧而不张扬,温顺而易接近。




  九咆即九个飞瀑,暂且记录三个,先飨各位看官。



  下乡需要继续砥砺前行。



  沿途尽情的玩耍,摄影师正在为大家捕捉飞瀑特写镜头。



  全身心拥抱大自然



  零距离贴近飞溅的水珠


  五十多年的情感,似瀑布恣意宣泻。



  步履有点蹒跚,但仍坚定从容,七十而随心所欲。



  笑容可鞠,二个阿姐神形俱佳。(蒋家晶拍摄)



  爷们自有爷们的腔调(蒋家晶拍摄)



  女生还是女生的妩媚(孙建明拍摄)



  男女生聚拢在一起,似乎又涣发出当年的风采。(蒋家晶拍摄)



  第三天清晨,小雨下的很有耐心,近水远山云雾缭绕,山村非常水墨,很是写意。(车拍)



忽闪掠过的田野,似睡眼睲松,一阵清晰,一阵朦胧。(车拍)



  雨水把大自然清洗了一遍,空气清新,气象万千。



  哭,常常是渲泻,有时候也是一种反抗和自卫。刚下乡时,从田间回来,倒在炕头,有人提议我们哭吧。于是乎,一传二,二传四。一间屋,一幢房,最后哭成一片,哀鸿遍野。如今换成了笑,那是发自内心的笑,笑的是如此的灿烂。



  感谢政府让我们回到了家,感谢改革开放,使我们衣食无忧。也感谢我们的子女——知青二代,基本传承了我们的基因,大都很孝顺。



  荒友夏美萍,自小耳朵有点背,话不多,认干。下乡时一直在大食堂烧火,返城后在企业任食堂管理员。勤勤恳恳,与世无争,几十年如一日。但他硬是培养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儿子,留美博士后,如今在交大任某中心主任,活跃在国内国际交流舞台上。我们的后代,骨子里流徜着知青的血液,正在替父辈们完成从前的梦想。



  与老班长倪民杰合个影,几十年的交情,一生一世的朋友。



  这是1971年在团部红光湖畔俺俩留的影。



  当年和机务排的方富章合影,后来竟然几十年未见,有谁能帮助找到他。



  也是七一年的光景,在会计室与天津知青易明大哥合影,大哥长我五岁,当时无话不谈,是我那个年代的引路人。相片有点模糊,记忆却相当清晰。



  这张是倪民杰,何海荣,顾荣鑫和我四人回沪探亲时在人民公园合影。呵呵,现在还能找到当年的一丝痕迹吗!



  连队的大个子,有一半在这里集结。



  青葱的岁月,我们从这里走过。



  找找看,里面也许有你有我有他。



  一个学校的同学,一个连队的荒友,几十年的相伴而行。



   一路走来,如今依然友谊长青。



   最后的午餐,小火锅吃的酣畅淋漓。



  感谢兄弟连队的朋友参与,我们一起分享欢聚的快乐。



  我们曾经地块相连,唇齿相依。



  也感谢其他团的战友加盟声援,天下知青是一家。



  交流交融,其乐融融!



  如今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!



  特别鸣谢,60团施金华,照片中的集体照,大多由他帮助拍摄。



  我终于为美篇找到了非常贴切的配音歌曲,歌词唱到:光阴一年一年在流转,


            我们一年一年在变老。



翻看发黄的老照片,


不变的是那纯真的笑脸。



啊,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,


        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。



啊,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,


却改变不了那份深深的怀念。



过去一天一天变遥远,


回忆一点一点在增添。



打开尘封的日记本,如烟的往事重现在眼前。



跌宕的人生,无尽的回忆。



磋坨的岁月,无限的感慨。



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我们还会一年一年的相聚。衷心祝愿知青朋友们健康长寿,我们一起再加把劲,相互搀扶着争取走的更远更远……。谢谢浏览,谢谢分享!


作者简介



   汪惠华,男,原上海六十一中学(现更改为原校名:民立中学)六八届初中生。六九年五月下乡黑龙江兵团克山54团。七四年回沪就读上海科大。毕业后在航空研究所任职,以后在日资台资等企业任高管。退休后加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。喜欢旅游摄影写作。


本文由作者投稿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纪念上山下乡52周年(汪惠华)

点击关注👉 知青情缘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